公司热销医学模型:心肺复苏模型
静脉输液中不安全因素分析

     药物的储存及注意事项:药物应分清批号,按出厂日期先后使用。在取用液体瓶及药物时动作要轻,不可碰撞,以免瓶口松动、瓶身破裂漏气造成药物污染。含糖量高的液体,如储存条件不当则容易霉变。

    药物本身:输液质量中药物自身质量至关重要,同一组成药物,因不同生产企业的制剂技术差别,杂质的去除率不同而影响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。如青霉素因制剂中含有微量青霉烯酸、青霉噻唑酸及青霉素聚合物等而引起变态反应。
    输液操作因素:(1)无菌操作:部分护士无菌观念不强,在操作上无菌原则执行的不够认真,如配药前不注意洗手,配药时不戴口罩,切割安瓿时未作消毒处理,患者穿刺部位皮肤不清洁或消毒过的区域被污染,这些都是造成输液反应的因素。(2)输液速度:输液速度一定要适宜,不能过快或过慢。输液速度不当包是一个重要因素。(3)输液环境:输液环境的卫生条件也影响输液安全。输液配置一般由护士在治疗室内完成,环境中的细菌和微尘有可能进入药液而造成污染和出现输液微粒,进人人体后易引起发热反应、毛细血管栓塞、静脉炎、急性肺水肿等严重后果。(4)输液器具:一次性输液器及注射器的质量至关重要,即使是质量合格的器具,操作不当及储存时间过长也会造成污染。临床应用时仍需严格检查,防患于未然。(5)微粒污染:水剂药物大部分为玻璃安瓿装置,在溶解药物时,由于安瓿的切割方法不同,使橡皮塞表面的微粒或穿刺而产生的橡皮屑进入药液,而造成玻璃微粒污染。
    输液技术:如果输液前未将输液管中的空气排尽,输入机体后可导致组织缺氧;排液太少,输液管中可能存在的异物和热源进入机体可引起炎性或热源反应;注射局部消毒不严格导致细菌污染、反复穿刺的机械性刺激以及针头在血管内停留超过48小时等,可以引起静脉炎;针头未全部进入血管,液体外渗,可以导致局部红肿,甚至坏死。
    药物配伍:(1)多种药物配伍:随着联合用药的增多,有的患者应用多种静脉注射药物的现象越来越多,一瓶液体中加药可多达4—6种药物。在配制液体药物的过程中,药物与药物、药物与辅料、药物与溶媒之间均可发生理化反应,使疗效降低。除配伍禁忌问题外,护士在液体中频繁加药或反复穿刺瓶塞,导致污染机会增加,而产生致热源。(2)高渗与低渗液体组合不合理:近年来多采用密闭式输液法,因此高渗或低渗液之间不易混匀,甚至单瓶输入。如氨基酸、碳酸氢钠、高渗钠、高渗糖、甘露醇等高渗性液体输入,可刺激患者的血管壁,使血管发生收缩、痉挛或渗出,造成静脉炎的发生。(3)药物配伍过程中注射器的多次使用:在静脉输液加药的过程中,如不加抗生素,1副注射器可给2—10位患者的液体加药,但在反复抽吸过程中,针栓和针头的污染也是导致输液反应的重要因素。
产品导航
返回顶部